x
总览
当她在南极冰川上展开那抹亮眼的“SOVO蓝”时,把我们拉回一位从川蜀大地走出的青年学子,她以代码为舟、以创新为桨,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劈波斩浪,将成都东软学院“教育创造学生价值”的办学理念融入了她的成长之路。她,就是我校2004级优秀校友——古芸嘉。从参与华为云计算项目开发到主导字节跳动算法优化,从智慧医疗影像系统的研发到反哺母校的薪火相传,古芸嘉的成长轨迹,正是我校“教育创造学生价值”办学理念的生动注脚。今日,让我们走进这位数字工匠的奋斗故事,探寻我校人才培养的密码。
实践筑基:淬炼管理智慧 社团整合运营“破局力”
2004 年,19 岁的古芸嘉带着对创业的渴望踏入成都东软学院,在这所建新办的创新型高校里,她接触到了区别于传统的实践型教育模式,也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。入学仅半年,她便创办了 “学生实践促进协会”,以“名企导师+创意实践”运行模式,一年内就吸引了 400 多名成员,发展成为全校规模最大的社团。
在管理社团的过程中,古芸嘉遭遇了初创团队常见的问题:成员性格各异、意见分歧频发。“管理社团就是预演创业”,古芸嘉回忆道。她将冲突调解、任务分配等经验应用于首次创业:当两位合伙人因理念分歧影响效率时,她参照社团管理中的“优势隔离法”,划分职责领域,最终带领团队斩获首桶金。这种从校园实践中淬炼的“资源适配”思维,贯穿于她的创业生涯,并运用于其后一系列重大项目中。这种 “去中心化” 管理模式,不仅化解了内部矛盾,更激发了团队活力。在与华硕、微软等企业合作的讲座中,她指出,通过“任务认领+成果奖励”机制,能让每个成员都能发挥所长。这段经历让她深刻领悟到:“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能,而非控制。”
2005 年,大二的古芸嘉迎来了更大挑战——担任 “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峰论坛” 学生助理组组长。在学校老师指导下,从全校选拔 50 名学生,打造了一支专业服务团队。此次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大型活动管理经验,更让她意识到校企合作的巨大潜力:“企业需要高校的创新思维,高校需要企业的实践场景,两者结合能产生 1+1>2 的效果。”
产教共振:搭建资源桥梁 探索校企协同“方法论”
成都东软学院独特的学习实践“双跑道”教育模式,为她提供了理想的成长土壤。她曾运营校园电商平台、组织校内创业项目,更从2005年高峰论坛的校企互动中获得关键启示:“高校是创新引擎,企业是转化平台”。
入学后,学校就启动筹建 大学生创业中心(SOVO)计划,邀请了在校生进行共创共建,古芸嘉就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中心建设。我校SOVO至今已有21年的发展,作为国家级众创空间,被授予四川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,成都市十大“蓉漂之家”等称号,它既是大学生双创实践平台,也是孵化器。SOVO构建了课程、活动、实践、孵化四个功能中心,力图解决大学生双创教育中的“五不”问题。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它以课程覆盖全体学生,以众创空间为支撑平台,以项目、专题和活动为载体,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解决思路,形成了具有东软特色的双创教育新基地。
这一经历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SOVO 采用 “学校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学生主演” 模式,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。她参与制定了 “校企双导师制”,邀请企业高管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。
2007 年,古芸嘉带着学校赋予的 “实践基因” 开启创业之路。在创业过程中,她始终秉持学校“跨界融合”理念,2014年,她与政府部门进行战略合作,将西部战略布局与学校“服务地方经济”的办学导向深度融合。
面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,古芸嘉的“地域经济学”战略愈发清晰,搭手新疆金融,携伴重庆智能制造,在祖国的经纬线上布局版图。“这就像当年学校通过SOVO创业中心连接企业与学子”,她如此比喻当前校企地三方合作。
值得关注的是,其生物科技板块与四川省骨科医院合作的干细胞课题,已入选成都市卫健委前沿医疗试点,再现母校“医工结合”的特色发展路径。2021 年,她的企业荣获“杰出绿色金融奖”,而这一成就也源于她对学校“学生创造社会价值”理念的深刻理解。
薪火相传:凝聚校友力量 重构校友经济“生态圈”
作为成都东软学院创业校友会理事,古芸嘉始终牢记 “回馈母校” 的初心。她主导建立了“校友资源数据库”,涵盖行业、技能、投资需求等信息,便于校友快速找到所需资源。同时组织定期的行业沙龙、创业分享会等,促进校友间的交流与合作。
为支持学弟学妹创业,她发起“SOVO 导师计划”,邀请各行业校友担任项目导师,颁发聘书,为初创校友提供指导,形成互助氛围。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突破后,古芸嘉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。她将校训融入企业管理哲学,公司正筹建国内首个近零碳技术集成平台,目标3年内参与制定行业标准,打造西部绿色金融智库。
从校园社团到商界领军者,古芸嘉的成长之路印证着成都东软学院教育理念的践行之路。她用实践证明在“精勤博学·学以致用”校训的指引下,学子既能将自己的所学真正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,走好自己的奋进之路,又能汇聚力量,帮助更多的学子成长成材。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:“群体的温度决定个体的高度,学校的托举给我提供了最佳试错期的安全网。”
如今,古芸嘉的故事仍在续写。而在成都东软学院,像古芸嘉这样的优秀校友还有很多。他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“教育创造学生价值” 的深刻内涵。而“古芸嘉们”,正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着属于东软人的时代答卷,续写着产教融合的时代新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