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
总览
作为成都东软学院SOVO(大学生创业中心)孵化的首批创业者之一,吴崇敏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,他从校园里的设计爱好者成长为“文创+电商+物流”闭环模式的构建者,在都江堰的乡村振兴与文创产业版图中,用18年时间书写了从技术青年到乡土赋能者的转型传奇。
校园创业启蒙:创新种子深耕SOVO土壤
2006年,当“大学生创业”在国内仍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词汇时,成都东软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带着对“知识应用”的朴素追求,已经开启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探索。谁也未曾想到,这方充满代码痕迹与创业草图的角落,会在二十多年后成长为承载数千学子创业梦想的国家级众创空间。
吴崇敏刚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化身份时,对设计的热爱促使他主动钻研各类设计软件,深入吸收前沿设计理念,而SOVO提供的实战平台则成为他商业启蒙的起点。“在这里,我第一次学会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实践,从团队搭建、业务定位到市场拓展,每一步都是从零开始的摸索。”回忆起那段时光,吴崇敏坦言,初期最大的挑战来自团队管理与方向抉择——如何从兴趣驱动转向理性的商业规划,是他与团队面临的首要课题。
在SOVO导师的指导下,吴崇敏迅速组建起以平面设计和三维设计为主的初创团队,通过入驻答辩正式开启创业历程。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基础的企业运营逻辑,更塑造了他“在试错中成长”的创业思维。2009年,他敏锐捕捉到O2O趋势,创办成都首家外卖及团购平台“美食028”;2013年试水“拾光花房”家庭鲜花宅配项目,两次不同圈层的尝试,为其积累了供应链管理与用户运营的核心经验。
返乡创业:用商业创新激活乡村振兴
2017年,在外打拼8年后,吴崇敏带着对农村电商痛点的深刻洞察回到母校所在地、家乡都江堰,开启以红心猕猴桃为起点的产业振兴之路。针对当地农产品陷入价格战的困境,他提出“品牌化+标准化”双轮驱动策略,带动60余户农户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,彻底打破当时“优质不优价”的困局。
2019年,吴崇敏将目光投向文创领域,创立“东西在地”本土品牌,提出“赋能型文创”理念——通过挖掘都江堰非遗、特产、山水文化,推动传统产业价值升级。他构建起“上游供应链联动+中游设计整合+下游渠道拓展+末端物流支撑”的全产业链模式,逐步形成都江堰文创产业化的雏形。
这种“文创+产业”的深度融合,不仅让青城山竹编、金丝楠木工艺等非遗技艺重获市场生机,更形成“产品降本—农户增收—品质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2021年,“东西在地”成为四川美术学院“成渝双城文创产品精选”唯一案例,标志着其在地化模式获得专业认可。
反哺教育: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与期待
2022年,吴崇敏接连斩获成都市“三个一百”优秀人才、文旅公共服务带头人(文旅能人)称号。作为成都东软学院创业校友会会长,吴崇敏对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刻思考。他坦言,SOVO给予他最珍贵的并非资源,而是“从0到1”的实践思维与抗挫折能力。针对当代大学生创业者,他建议:“创业不能仅凭热情,更需理性评估。大学是最佳的‘试错期’,应利用校园平台验证商业模式,积累团队协作经验,而非盲目跟风。”
他特别强调“扎根乡土”的价值:“都江堰的发展证明,小城市与乡村拥有巨大潜力。创业者若能将个人理想与地方产业结合,用设计思维和商业逻辑赋能传统行业,既能实现自我价值,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。”
从学校SOVO孵化的学生创业项目,到如今深耕都江堰文创产业,被问及哪些认知的颠覆或重塑最让他感到痛苦与成长,吴崇敏坦言,他的创业始于热爱,当认准一个目标去深入钻研时,过程中遇到痛苦、挫折、失败是常态。“回头再来看时,其实都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成长,反反复复,只要不放弃,慢慢就会发现一次更比一次好,很多过去认为的想法和观念也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不断优化,直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”。
作为成都东软学院创业校友会理事会理事长,吴崇敏的实践印证了“工匠精神”的当代内涵——不仅是技术深耕,更是以系统思维破解产业难题、用创新赋能乡土发展的责任担当。在他眼中,文创价值沉淀与新消费场景组成了新青年的差异化创业路线,都江堰的千年水利智慧与现代商业创新也在发生奇妙共振,而他的故事,正是这场共振中最生动的注脚。
原文链接:
https://sichuan.eol.cn/scgd/202505/t20250509_2667598.shtml